導語西周最後一位「王」名為姬宮湦,史稱「周幽王」。他沉湎酒色不理國事,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,加重對百姓的剝削,激起百姓怨憤。周幽王曾在驪山「烽火戲諸侯」,至周幽王十一年(前771年)申侯聯合繒國、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,再次點燃烽火卻無人來救,結果被犬戎所殺死於驪山腳下戲河邊,《國語·魯語》稱「幽(王)滅於戲」。
今在陝西臨潼不但流傳有許多與周幽王相關的傳說故事,還留有宋家村「幽王冢」,該墓葬自唐代以來一直被認作是周幽王陵。但學界對臨潼戲河周幽王死處、幽王冢仍存異議,故在此對一些相關問題進行探討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、陝西臨潼的「戲水」臨潼的「戲」地和「戲水」在文獻中既有直接記載、也有間接注釋。今臨潼戲河即為古「戲水」,是無異議。但對二者的名稱起源存在爭議,僅《臨潼縣誌》中有兩處記載:戲,《路史》:「炎帝後,姜姓之國,曰戲。今新豐有戲亭」,《六國表》:「秦歷公十六年補戲城。註:戲,西周邑名。」戲河,《兩京道里記》:「戲水,周幽王與褒姒戲游於此,故名為戲。」兩處記載相互矛盾,按《路史》即先有戲地、後有戲水,按《兩京道里記》則先有戲水、後有戲地;戲地和戲水得名有兩個起源,但《路史》是神話傳說,不足為據;《兩京道里記》又早已佚失,以致兩種觀點都無法考證,現今可考的事實是「戲水」得名於「戲」地。
首先,「戲」是西周末年就已出現的地名,《國語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和《漢書》中僅載有「戲」,如「戲」是水名則應按文獻書寫慣例寫為「戲水」,如《左傳》「與北宮喜盟於彭水之上」、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「秦軍破燕易水之西」、「乃西南渡淮水」、「卜曰:涇水為祟」等;戲河溝
其次,「戲水」稱謂比「戲」出現的時間晚,《水經注·渭水》引「孟康曰:乃水名也,今戲亭是也」,首次指出「戲」是河流名稱,孟康是曹魏(三國時期)著名學者,相較可見「戲水」之名比「戲」晚出現約一千年,孟康應是依據「今戲亭」來命名今「戲水」;
最後,在文獻中未見直接按河流名稱來命名地名,因為此種命名方式容易引起混淆。眾所周知,河流長度長、流域廣,按河流名稱直接命名地名存在指代範圍過大的問題,如確有必要的則多加限定辭彙如「涇陽」特指涇水之陽的地域,「洛下」即指洛陽。
後世認為「戲」得名於「戲水」主要是受到《水經注》的影響。《水經注》是權威地理志書,其以水(河流)為綱要,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迹、人物掌故、神話傳說等,是中國古代最全面、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,被後世廣為認同、引用。
《水經注》載:「戲水。渭水又東,戲水注之,水出麗山馮公谷,東北流,又北逕麗戎城東……又北,右總三川,逕鴻門東,又北逕戲亭東……又北分為二水,並注渭水。」對「戲水」考證詳實、描述準確,遂使「戲水」之名得到認可,加之後世權威文獻《括地誌》「戲水源出雍州新豐縣西南驪山」、《資治通鑒》「帝不從,自渭南向長安,庚辰,至戲水」等皆加以引用,致使「戲」就是「戲水」、「戲」得名於「戲水」這類概念深入人心,逐漸誤導世人認為「戲」地得名於「戲水」。二、「幽(王)滅於戲」的史實「幽(王)滅於戲」出自《國語·魯語》載:「桀奔南巢,紂踣於京,厲流於彘,幽滅於戲,皆是術也。」但這並非第一次出現「戲」地,該地名始見於《春秋左傳》載:「申伯與鄫及西戎伐周,戰於戲。」另又《鄭語》載:「幽王伐申,申、繒召西戎以伐周,殺幽王於驪山戲下,桓公死之。案:驪山戲下,公序本作『麗山戲水』,考異卷四:案『水』字疑誤。魯語注云:戲,戲山。」褒姒的畫像
其中「幽滅於戲」和「申伯與鄫及西戎伐周」是同一事件——即申國聯合犬戎破鎬京、殺幽王,「戲」顯為同一地點。該事件在《史記》中共有四處記載:《周本紀》「遂殺周王驪山下,擄褒姒,盡取周賂而去」、《秦本紀》:「殺幽王驪山下」、《鄭世家》「二歲,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,並殺桓公」、《匈奴列傳》「申侯怒而與犬戎共攻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」。但《史記》沒提及「幽王伐申」,或是司馬遷在記述時混淆了「幽王伐申」和「驪山之役」這兩個事件的性質。
如文獻所載,《國語》中有「驪山戲下」,而《左傳》中只有「戲」、《史記》中只有「驪山」,直到北魏酈道元《水經注》中才將「驪山」和「戲」之間關係理清。
《水經注》載:「昔周幽王悅褒姒,姒不笑,王乃擊鼓舉烽以征諸侯,諸侯至,無寇,褒姒乃笑,王甚悅之。及犬戎至,王又舉烽以征諸侯,諸侯不至,遂敗幽王於戲水之上,身死於麗山之北。故《國語》曰:幽滅者也。」
酈氏明言:「余按遷《史記》,考《春秋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言,周宣王二十二年,封庶弟友於鄭。又《春秋》、《國語》並言桓公為周司徒……幽王隕於戲,鄭桓公死之。」以示他是經過仔細考證、辨析才認定《春秋》、《國語》等文獻中的「戲」即今臨潼驪山北部的「戲水」,這一正確論斷得到後世認同。三、宋家村「幽王陵」辨疑周幽王因「犬戎之亂」而死於戲水河邊。今陝西臨潼區代王街辦宋家村有大冢一座,呈圓形,現存封土高兩米,據傳說是周幽王死後葬處,墓前立碑,碑文由陝西巡撫畢阮所題「周幽王陵」四字。「周幽王陵」石碑
關於周幽王陵的記載,始見於西漢時期,《西京雜記》載:「幽王冢,甚高壯,羨門既開,皆是石堊,撥除丈餘深,乃得雲母,深尺餘,見百餘屍,縱橫相枕藉,皆不朽,唯一男子,餘皆女子,或坐或卧,亦猶有立者,衣服形色不異生人。」
按其所載,周幽王陵相當高大且墓室內陪葬多名妻妾。該記載後被《太平廣記》等加以引用,但該段記載並未說明周幽王陵的具體地點。且西周時期王陵至今未有一座得到確認,至今對王級別墓葬形制與規格均不清楚,今學者僅將其定為疑冢。
西周王墓雖然未有發現,但入葬禮制在古代文獻中卻有較多記載,《周易》:「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樹,喪期無數,後丗聖人易之以棺槨,蓋取諸大過。」隋唐孔穎達對其進行註解:「不封不樹者,不積土為墳,是不封也;不種樹以標其處,是不樹也。」表明西周時期墓葬其特點就是「不封不樹」——既沒有封土也沒有廣栽樹木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
但臨潼宋家村周幽王陵卻有高達兩米的封土,考慮到水土流失的因素,原封土應該更為高大,這顯然與西周葬制不符。在陝西咸陽原上有周文王、武王陵,兩個陵墓皆有高大的封土,墓前有陝西巡撫畢阮所立墓碑,自唐代以來一直在此官祭周文、武王,建國以後經過系統的考古調查發現其皆為戰國秦墓,應為秦公陵、或秦永陵,絕非西周墓葬。在洛陽地區發現、發掘的周定王陵等東周王陵也並無封土,據此推知《西京雜記》中記載的「幽王冢」應不是周幽王葬處。宋家村的周幽王陵結語:綜上所述,臨潼戲河實得名於周幽王與褒姒遊戲於此,且戲這一地名源於戲河,即先有戲水後有戲亭、戲水亭等地名。西周末年周幽王死於此地確無異議,但宋家村的幽王陵絕非是周幽王陵。
周幽王陵在西漢《西京雜記》中有相關記載,除此之外再無記載,直到唐朝杜佑所著《通典》中才再次出現,《通典》:「昭應……周幽王陵,秦始皇陵,漢成帝昌陵。有戲水亭,即周幽王之死處。」其間跨度超過六百年,所以無法確切了解臨潼周幽王陵的歷代保存情況,也無法核實該墓葬出現在臨潼區代王街辦宋家村的時間。
不過《通典》也提供了一些較為寶貴的信息,即周幽王被犬戎所殺,死亡地點在「戲水亭」,即今戲河西岸台塬之上,死後被收斂葬於此地,所以才有周幽王陵。這種推理觀點符合古人的認識,因此在缺少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前代文獻梳理的情況下,將周幽王陵便定位在此處顯然論據不足,而從饅頭狀封土來看,或為一大型漢墓。
幽王滅於戲?細說陝西臨潼縣的戲河與周幽王陵的關係
導語
西周最後一位「王」名為姬宮湦,史稱「周幽王」。他沉湎酒色不理國事,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,加重對百姓的剝削,激起百姓怨憤。周幽王曾在驪山「烽火戲諸侯」,至周幽王十一年(前771年)申侯聯合繒國、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,再次點燃烽火卻無人來救,結果被犬戎所殺死於驪山腳下戲河邊,《國語·魯語》稱「幽(王)滅於戲」。
今在陝西臨潼不但流傳有許多與周幽王相關的傳說故事,還留有宋家村「幽王冢」,該墓葬自唐代以來一直被認作是周幽王陵。但學界對臨潼戲河周幽王死處、幽王冢仍存異議,故在此對一些相關問題進行探討。
周幽王烽火戲諸侯
一、陝西臨潼的「戲水」
臨潼的「戲」地和「戲水」在文獻中既有直接記載、也有間接注釋。今臨潼戲河即為古「戲水」,是無異議。但對二者的名稱起源存在爭議,僅《臨潼縣誌》中有兩處記載:
戲,《路史》:「炎帝後,姜姓之國,曰戲。今新豐有戲亭」,《六國表》:「秦歷公十六年補戲城。註:戲,西周邑名。」戲河,《兩京道里記》:「戲水,周幽王與褒姒戲游於此,故名為戲。」
兩處記載相互矛盾,按《路史》即先有戲地、後有戲水,按《兩京道里記》則先有戲水、後有戲地;戲地和戲水得名有兩個起源,但《路史》是神話傳說,不足為據;《兩京道里記》又早已佚失,以致兩種觀點都無法考證,現今可考的事實是「戲水」得名於「戲」地。
首先,「戲」是西周末年就已出現的地名,《國語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和《漢書》中僅載有「戲」,如「戲」是水名則應按文獻書寫慣例寫為「戲水」,如《左傳》「與北宮喜盟於彭水之上」、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「秦軍破燕易水之西」、「乃西南渡淮水」、「卜曰:涇水為祟」等;
戲河溝
其次,「戲水」稱謂比「戲」出現的時間晚,《水經注·渭水》引「孟康曰:乃水名也,今戲亭是也」,首次指出「戲」是河流名稱,孟康是曹魏(三國時期)著名學者,相較可見「戲水」之名比「戲」晚出現約一千年,孟康應是依據「今戲亭」來命名今「戲水」;
最後,在文獻中未見直接按河流名稱來命名地名,因為此種命名方式容易引起混淆。眾所周知,河流長度長、流域廣,按河流名稱直接命名地名存在指代範圍過大的問題,如確有必要的則多加限定辭彙如「涇陽」特指涇水之陽的地域,「洛下」即指洛陽。
後世認為「戲」得名於「戲水」主要是受到《水經注》的影響。《水經注》是權威地理志書,其以水(河流)為綱要,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迹、人物掌故、神話傳說等,是中國古代最全面、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,被後世廣為認同、引用。
《水經注》載:「戲水。渭水又東,戲水注之,水出麗山馮公谷,東北流,又北逕麗戎城東……又北,右總三川,逕鴻門東,又北逕戲亭東……又北分為二水,並注渭水。」對「戲水」考證詳實、描述準確,遂使「戲水」之名得到認可,加之後世權威文獻《括地誌》「戲水源出雍州新豐縣西南驪山」、《資治通鑒》「帝不從,自渭南向長安,庚辰,至戲水」等皆加以引用,致使「戲」就是「戲水」、「戲」得名於「戲水」這類概念深入人心,逐漸誤導世人認為「戲」地得名於「戲水」。
二、「幽(王)滅於戲」的史實
「幽(王)滅於戲」出自《國語·魯語》載:「桀奔南巢,紂踣於京,厲流於彘,幽滅於戲,皆是術也。」但這並非第一次出現「戲」地,該地名始見於《春秋左傳》載:「申伯與鄫及西戎伐周,戰於戲。」另又《鄭語》載:「幽王伐申,申、繒召西戎以伐周,殺幽王於驪山戲下,桓公死之。案:驪山戲下,公序本作『麗山戲水』,考異卷四:案『水』字疑誤。魯語注云:戲,戲山。」
褒姒的畫像
其中「幽滅於戲」和「申伯與鄫及西戎伐周」是同一事件——即申國聯合犬戎破鎬京、殺幽王,「戲」顯為同一地點。該事件在《史記》中共有四處記載:《周本紀》「遂殺周王驪山下,擄褒姒,盡取周賂而去」、《秦本紀》:「殺幽王驪山下」、《鄭世家》「二歲,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,並殺桓公」、《匈奴列傳》「申侯怒而與犬戎共攻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」。但《史記》沒提及「幽王伐申」,或是司馬遷在記述時混淆了「幽王伐申」和「驪山之役」這兩個事件的性質。
如文獻所載,《國語》中有「驪山戲下」,而《左傳》中只有「戲」、《史記》中只有「驪山」,直到北魏酈道元《水經注》中才將「驪山」和「戲」之間關係理清。
《水經注》載:「昔周幽王悅褒姒,姒不笑,王乃擊鼓舉烽以征諸侯,諸侯至,無寇,褒姒乃笑,王甚悅之。及犬戎至,王又舉烽以征諸侯,諸侯不至,遂敗幽王於戲水之上,身死於麗山之北。故《國語》曰:幽滅者也。」
酈氏明言:「余按遷《史記》,考《春秋》、《國語》、《世本》言,周宣王二十二年,封庶弟友於鄭。又《春秋》、《國語》並言桓公為周司徒……幽王隕於戲,鄭桓公死之。」以示他是經過仔細考證、辨析才認定《春秋》、《國語》等文獻中的「戲」即今臨潼驪山北部的「戲水」,這一正確論斷得到後世認同。
三、宋家村「幽王陵」辨疑
周幽王因「犬戎之亂」而死於戲水河邊。今陝西臨潼區代王街辦宋家村有大冢一座,呈圓形,現存封土高兩米,據傳說是周幽王死後葬處,墓前立碑,碑文由陝西巡撫畢阮所題「周幽王陵」四字。
「周幽王陵」石碑
關於周幽王陵的記載,始見於西漢時期,《西京雜記》載:「幽王冢,甚高壯,羨門既開,皆是石堊,撥除丈餘深,乃得雲母,深尺餘,見百餘屍,縱橫相枕藉,皆不朽,唯一男子,餘皆女子,或坐或卧,亦猶有立者,衣服形色不異生人。」
按其所載,周幽王陵相當高大且墓室內陪葬多名妻妾。該記載後被《太平廣記》等加以引用,但該段記載並未說明周幽王陵的具體地點。且西周時期王陵至今未有一座得到確認,至今對王級別墓葬形制與規格均不清楚,今學者僅將其定為疑冢。
西周王墓雖然未有發現,但入葬禮制在古代文獻中卻有較多記載,《周易》:「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樹,喪期無數,後丗聖人易之以棺槨,蓋取諸大過。」隋唐孔穎達對其進行註解:「不封不樹者,不積土為墳,是不封也;不種樹以標其處,是不樹也。」表明西周時期墓葬其特點就是「不封不樹」——既沒有封土也沒有廣栽樹木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
但臨潼宋家村周幽王陵卻有高達兩米的封土,考慮到水土流失的因素,原封土應該更為高大,這顯然與西周葬制不符。在陝西咸陽原上有周文王、武王陵,兩個陵墓皆有高大的封土,墓前有陝西巡撫畢阮所立墓碑,自唐代以來一直在此官祭周文、武王,建國以後經過系統的考古調查發現其皆為戰國秦墓,應為秦公陵、或秦永陵,絕非西周墓葬。在洛陽地區發現、發掘的周定王陵等東周王陵也並無封土,據此推知《西京雜記》中記載的「幽王冢」應不是周幽王葬處。
宋家村的周幽王陵
結語:
綜上所述,臨潼戲河實得名於周幽王與褒姒遊戲於此,且戲這一地名源於戲河,即先有戲水後有戲亭、戲水亭等地名。西周末年周幽王死於此地確無異議,但宋家村的幽王陵絕非是周幽王陵。
周幽王陵在西漢《西京雜記》中有相關記載,除此之外再無記載,直到唐朝杜佑所著《通典》中才再次出現,《通典》:「昭應……周幽王陵,秦始皇陵,漢成帝昌陵。有戲水亭,即周幽王之死處。」其間跨度超過六百年,所以無法確切了解臨潼周幽王陵的歷代保存情況,也無法核實該墓葬出現在臨潼區代王街辦宋家村的時間。
不過《通典》也提供了一些較為寶貴的信息,即周幽王被犬戎所殺,死亡地點在「戲水亭」,即今戲河西岸台塬之上,死後被收斂葬於此地,所以才有周幽王陵。這種推理觀點符合古人的認識,因此在缺少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前代文獻梳理的情況下,將周幽王陵便定位在此處顯然論據不足,而從饅頭狀封土來看,或為一大型漢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