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個漢末三國最可惜的人,應該就是諸葛亮了。
劉備起兵時24歲,遇見諸葛亮48歲,整整24年,劉備的成績單如下:討伐黃巾,不被重用;倚靠公孫瓚和袁紹數載,結果去時怎樣,離開時還是怎樣,除了名聲長了些,兵馬錢糧,還是沒有。投靠陶謙,終於得到人生第一塊根據地徐州,但彈指之間,又被呂布奪了走。投靠曹操,又不甘心,逃出升天后立即被曹操碾平。投靠劉表,也不被劉表信任。24年,劉備收穫的,只有些鬥爭經驗,以及程昱和郭嘉縈繞嘴邊的「能得人心,有雄才」這樣不差的評價。
劉備沒有諸葛亮,就沒有赤壁之勝,就不能坐擁荊益,就不能奪取漢中。劉備的江山,是被諸葛亮打下的,諸葛亮打下的江山,又被關雲長丟掉一半。不知劉備東征吳國時,心裡滴血的,是他自己,還是諸葛亮。但諸葛亮這輩子,其實在他27歲那年,早被一位老人說破了,這位老人,是司馬徽,這句話,只有10個字:
孔明雖得其主,不得其時。——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,下同。
孔明雖然得到了理想的主公,卻生不逢時。漢末流行讖語,但司馬徽這句話,還真的很了得,一字不差,全部命中。
雖得其主關於諸葛亮,有個問題被反覆提出:他為何不選曹操?這個問題,只要看看諸葛亮這個人,就知道答案了。
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長談的傑作,被保留了下來。《隆中對》中天才的預言,在今天看來依舊匪夷所思。但這預言里包含的,不僅有孔明給劉備的建議,還有孔明這個人。
曹操和袁紹相比,名聲和實力都很微小,但曹操終究能擊敗袁紹,以弱勝強,這不僅是天時造化,更是人謀決定的。
在那個篤信上天,篤信命運的時代里,諸葛亮不信天,不由命。他信的,是人謀,是人的主觀能動性,是人定勝天。所以他才認為曹操奪取北方的主要原因,還是曹操有本事。諸葛亮的這種思想,與他之後治國中表現出來的完整而徹底的法家思想,是再協調不過的。
荊州北面相鄰漢水和沔水,南面直通南海,東面連著吳越,西面直通巴蜀,這樣的用武之國,而它的主人卻沒有本事守住,將軍您難道對這塊土地沒有興趣嗎?
荊州主人是誰?是劉表——名正言順的漢室宗親。諸葛亮卻對劉備說:「劉表沒本事守荊州,您不饞這塊肉么?」諸葛亮從不像當年那些長安城中的漢末腐儒們,只會以淚洗面,進行抵抗。諸葛亮是個有野心的人,這一點被劉備強大的雄才遮蓋了,所以很少很少被人注意到。他奉勸劉備不要礙於「劉表是漢室宗親,所以不忍奪之」這種愚忠,而應堅決地取代劉表。接著,諸葛亮進一步說:
益州險要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漢高祖劉邦因為這裡而成就了帝業。劉璋暗弱,張魯在北,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
劉璋,劉焉之子,這下不僅是漢室宗親的問題了,還有劉家血脈——劉焉的親族和東漢皇室有過通婚。但諸葛亮清楚,愚忠於漢室的結果,只不過是被曹操佔了先機,所以他一針見血地告訴劉備:「劉璋沒本事」,意思明白:「您不去搶劉璋的地,曹操就會去搶。」千年之後,羅貫中的《三國演義》尊劉貶曹,好看是好看了,但和歷史的真面目,差得實在太遠了。
劉備和諸葛亮,在心系漢室這方面,甚至不如曹操。劉備是一位梟雄,諸葛亮也有強烈的個人野心,只是他的雄才不如劉備那麼強大,所以他和劉備之間最終形成的是君臣關係,而不是敵對關係。當然,他們也不會篡奪漢室,他們只是清醒地意識到「治世尚仁義,亂世尚權謀」的道理。愚忠換來的,頂多是王允那種暫時的勝利,沒有自己的勢力,終究還是要被李傕和郭汜們做掉。
諸葛亮出山前,曹操已經掃平了黃河南北。赤壁之戰的勝利,也是後來諸葛亮和孫權促成的,這場大勝之前,誰能想到曹操會敗?所以:如果諸葛亮在建安十三年,去向鼎盛時期的曹操毛遂自薦,他可能連成為邊緣謀臣的資格都沒有——不是諸葛亮沒能力,而是根本沒有表現的機會。荀攸,郭嘉們,是在兗州會戰,剿滅呂布之戰,河北之戰中,一路拼下來的,即便半道而來的賈詡,也有曾經輔佐張繡的經歷。諸葛亮去了,憑什麼和這些人平起平坐?這就是諸葛亮不去投靠曹操的主要原因。
劉備就不同了。劉備有雄才,他之前24年的奮鬥證明了一件事:他要麼死,要麼當老大。除了東漢皇帝,他絕不可能屈尊任何人之下。劉備缺少的,只是一個為他指點方向的人。這,就很合諸葛亮的胃口了。其次,當時尚有荊州和益州兩塊肥肉沒有落入曹操口中,如果劉備能斬獲兩塊地盤,還是有可能和曹魏對抗的。這,也很合諸葛亮的胃口。試想,如果當時荊州或益州中的任何一個已被曹操佔據,諸葛亮還會出山輔佐劉備嗎?不得其時孔明雖得其主,但他來到這個世界,晚了點兒。諸葛亮生於181年。諸葛亮3歲時,劉備在幽州涿郡涿縣起兵,8歲時,曹操在豫州陳留郡己吾縣起兵,19歲時,曹操已經在官渡大敗袁紹了。所以,諸葛亮27歲出山時:半壁江山已在曹操手中,劉備已經48歲——在那個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多歲的時代里——諸葛亮剛剛意氣風發,曹操已快要掃平天下了。
當然,以諸葛亮的性格,能力和野心,他不可能甘於平庸。所以即便生不逢時,他還是選擇了和劉備全力一搏,搏出了蜀國最好的年代。建安二十四年前後,蜀國達到極盛,可劉備關羽們深知,自己已經沒時間了。關羽北伐時曾說:「我今年已經不行了,但是不許撤軍」這樣的話,由此可見,蜀漢這些先輩們,是都不信命的。
劉備死後,諸葛亮靠著自己強大的能量,又獨自支撐了蜀國11年,但最終還是倒下了。當年預言了他一生的司馬徽,也早已離世了。但正是劉備和諸葛亮這種雖然知命,卻不認命的精神,才是一個人最硬的骨頭。
鼎足三分已成夢,後人憑弔空牢騷。
諸葛亮出山前,一老人用10個字預言諸葛亮一生,一字不差全部命中
整個漢末三國最可惜的人,應該就是諸葛亮了。
劉備起兵時24歲,遇見諸葛亮48歲,整整24年,劉備的成績單如下:討伐黃巾,不被重用;倚靠公孫瓚和袁紹數載,結果去時怎樣,離開時還是怎樣,除了名聲長了些,兵馬錢糧,還是沒有。投靠陶謙,終於得到人生第一塊根據地徐州,但彈指之間,又被呂布奪了走。投靠曹操,又不甘心,逃出升天后立即被曹操碾平。投靠劉表,也不被劉表信任。24年,劉備收穫的,只有些鬥爭經驗,以及程昱和郭嘉縈繞嘴邊的「能得人心,有雄才」這樣不差的評價。
劉備沒有諸葛亮,就沒有赤壁之勝,就不能坐擁荊益,就不能奪取漢中。劉備的江山,是被諸葛亮打下的,諸葛亮打下的江山,又被關雲長丟掉一半。不知劉備東征吳國時,心裡滴血的,是他自己,還是諸葛亮。但諸葛亮這輩子,其實在他27歲那年,早被一位老人說破了,這位老人,是司馬徽,這句話,只有10個字:
孔明雖得其主,不得其時。——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,下同。
孔明雖然得到了理想的主公,卻生不逢時。漢末流行讖語,但司馬徽這句話,還真的很了得,一字不差,全部命中。
雖得其主
關於諸葛亮,有個問題被反覆提出:他為何不選曹操?這個問題,只要看看諸葛亮這個人,就知道答案了。
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長談的傑作,被保留了下來。《隆中對》中天才的預言,在今天看來依舊匪夷所思。但這預言里包含的,不僅有孔明給劉備的建議,還有孔明這個人。
曹操和袁紹相比,名聲和實力都很微小,但曹操終究能擊敗袁紹,以弱勝強,這不僅是天時造化,更是人謀決定的。
在那個篤信上天,篤信命運的時代里,諸葛亮不信天,不由命。他信的,是人謀,是人的主觀能動性,是人定勝天。所以他才認為曹操奪取北方的主要原因,還是曹操有本事。諸葛亮的這種思想,與他之後治國中表現出來的完整而徹底的法家思想,是再協調不過的。
荊州北面相鄰漢水和沔水,南面直通南海,東面連著吳越,西面直通巴蜀,這樣的用武之國,而它的主人卻沒有本事守住,將軍您難道對這塊土地沒有興趣嗎?
荊州主人是誰?是劉表——名正言順的漢室宗親。諸葛亮卻對劉備說:「劉表沒本事守荊州,您不饞這塊肉么?」諸葛亮從不像當年那些長安城中的漢末腐儒們,只會以淚洗面,進行抵抗。諸葛亮是個有野心的人,這一點被劉備強大的雄才遮蓋了,所以很少很少被人注意到。他奉勸劉備不要礙於「劉表是漢室宗親,所以不忍奪之」這種愚忠,而應堅決地取代劉表。接著,諸葛亮進一步說:
益州險要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漢高祖劉邦因為這裡而成就了帝業。劉璋暗弱,張魯在北,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
劉璋,劉焉之子,這下不僅是漢室宗親的問題了,還有劉家血脈——劉焉的親族和東漢皇室有過通婚。但諸葛亮清楚,愚忠於漢室的結果,只不過是被曹操佔了先機,所以他一針見血地告訴劉備:「劉璋沒本事」,意思明白:「您不去搶劉璋的地,曹操就會去搶。」千年之後,羅貫中的《三國演義》尊劉貶曹,好看是好看了,但和歷史的真面目,差得實在太遠了。
劉備和諸葛亮,在心系漢室這方面,甚至不如曹操。劉備是一位梟雄,諸葛亮也有強烈的個人野心,只是他的雄才不如劉備那麼強大,所以他和劉備之間最終形成的是君臣關係,而不是敵對關係。當然,他們也不會篡奪漢室,他們只是清醒地意識到「治世尚仁義,亂世尚權謀」的道理。愚忠換來的,頂多是王允那種暫時的勝利,沒有自己的勢力,終究還是要被李傕和郭汜們做掉。
諸葛亮出山前,曹操已經掃平了黃河南北。赤壁之戰的勝利,也是後來諸葛亮和孫權促成的,這場大勝之前,誰能想到曹操會敗?所以:如果諸葛亮在建安十三年,去向鼎盛時期的曹操毛遂自薦,他可能連成為邊緣謀臣的資格都沒有——不是諸葛亮沒能力,而是根本沒有表現的機會。荀攸,郭嘉們,是在兗州會戰,剿滅呂布之戰,河北之戰中,一路拼下來的,即便半道而來的賈詡,也有曾經輔佐張繡的經歷。諸葛亮去了,憑什麼和這些人平起平坐?這就是諸葛亮不去投靠曹操的主要原因。
劉備就不同了。劉備有雄才,他之前24年的奮鬥證明了一件事:他要麼死,要麼當老大。除了東漢皇帝,他絕不可能屈尊任何人之下。劉備缺少的,只是一個為他指點方向的人。這,就很合諸葛亮的胃口了。其次,當時尚有荊州和益州兩塊肥肉沒有落入曹操口中,如果劉備能斬獲兩塊地盤,還是有可能和曹魏對抗的。這,也很合諸葛亮的胃口。試想,如果當時荊州或益州中的任何一個已被曹操佔據,諸葛亮還會出山輔佐劉備嗎?
不得其時
孔明雖得其主,但他來到這個世界,晚了點兒。諸葛亮生於181年。諸葛亮3歲時,劉備在幽州涿郡涿縣起兵,8歲時,曹操在豫州陳留郡己吾縣起兵,19歲時,曹操已經在官渡大敗袁紹了。所以,諸葛亮27歲出山時:半壁江山已在曹操手中,劉備已經48歲——在那個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多歲的時代里——諸葛亮剛剛意氣風發,曹操已快要掃平天下了。
當然,以諸葛亮的性格,能力和野心,他不可能甘於平庸。所以即便生不逢時,他還是選擇了和劉備全力一搏,搏出了蜀國最好的年代。建安二十四年前後,蜀國達到極盛,可劉備關羽們深知,自己已經沒時間了。關羽北伐時曾說:「我今年已經不行了,但是不許撤軍」這樣的話,由此可見,蜀漢這些先輩們,是都不信命的。
劉備死後,諸葛亮靠著自己強大的能量,又獨自支撐了蜀國11年,但最終還是倒下了。當年預言了他一生的司馬徽,也早已離世了。但正是劉備和諸葛亮這種雖然知命,卻不認命的精神,才是一個人最硬的骨頭。
鼎足三分已成夢,後人憑弔空牢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