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紂王,人們往往把他和「暴君」的形象聯繫在一起。歷史往往充滿了為人不知的真相,這些真相在時光深處變得模糊不清、撲朔迷離。
歷史上真實的紂王並非「內行不道、外肆征伐」的暴君,相反地,他雄才大略,開疆拓土,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有重要貢獻,不過「成者王侯敗者寇」,紂王的暴君形象都是後人為抬高周朝而不斷累積上去的。「商紂王是個很有本事,能文能武的人。他經營東南,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,在歷史上是有功的。紂王是很有才幹的。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,不要聽。」這個評價其實不無道理。
商紂王本名子受德,帝號辛王,他在世時,並無紂王的稱號。周滅商後,歷史給他強加了這個謚號。何為紂?「殘忍狷義曰紂」「賤仁多累曰紂」「殘義損善曰紂」。《漢書·古今人表》中更是將他列為「下下品」。然而正如《論語》中子貢所說的「紂之不善,不如是之甚也。是以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」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樣殘暴不仁,不過是因君子鄙視壞人,所以天下不好的事情都集中到他身上罷了。
《史記·殷本記》中寫紂王「資辨捷疾,聞見甚敏,材力過人,手格猛獸。」有「倒曳九牛之威,具撫梁易柱之力」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中也說他「長巨姣美,天下之傑也;筋力超勁,百人之敵也。」他在即位後,並沒有傳說中那樣花天酒地,沉迷於享樂,而是勇於開疆拓土,力行改革。
早在紂王父親帝乙在位時,居住在江淮一帶的夷人就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,屢次侵擾,帝乙雖多次用兵,也沒有徹底解決。帝辛繼位後,即厲兵秣馬,用兵東夷,並多次親征,身先士卒,勇猛無比,最終消滅了東夷,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郭沫若因此說道:「像商紂王這個人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。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,便是經營東南,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殺了。這件事,在我看來,比較周人的翦滅殷室,對我們民族的貢獻更偉大。」除了經營東南,為統一中國做奠基的功績外。商紂王還實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,例如他反對神權、解放奴隸、改革舊俗、重視人才等都是不可抹殺的歷史功績。
然而,不論史書典籍還是文學作品,都將紂王描寫成一個貪酒好色、橫徵暴斂的暴君形象。人們對他「剖孕婦而觀其化」、「殺比干而觀其心」、「以酒為池,懸肉為林,男女裸戲,長夜狂飲」的暴行深惡痛絕。崔述在《尚考信錄》中將紂王的罪行歸納為五條:一是聽婦言,二是荒酒,三是怠祀,四是斥貴戚老成,五是收用憸邪小人。聽女人話,酗酒,不重視祭祀活動,不重用親戚,這些罪狀看起來很難和暴君形象相掛鉤。
實際上,周武王征討紂王前所列出的罪狀也很含糊,不足以說他是暴君,何況以當時的歷史環境看,紂王的大部分過失都是當時奴隸主階級所共有的問題,不但為紂王所獨有。「作為一個大奴隸主貴族,就具有荒淫、殘忍的特點,這是古今中外一切奴隸主階級的共性,殷紂王又何能例外。」
為了抬高周武王的聖君典範形象,商紂王的罪狀也一路累積起來,根據顧頡剛先生在《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》一文中的考證,商紂王的罪狀共有70條,在每個朝代不斷累增,《尚書》中紂的罪名有六條,其中最大的罪名是酗酒,春秋時期,《論語》中有「微子去之」、「箕子為之奴」、「比干諫而死」三項罪名,戰國時,罪名驟然增加很多,共有二十七條,西漢時,新增了二十二條,到了後來,紂王的罪行就蔚為可觀,充類至盡了。
在宋元以後的文學作品中,紂王的暴君形象就基本定型了。《武王伐紂平話》 、《列國志傳》、《封神演義》中文學作品中紂王因失德而失天下的暴君形象基本一致,《封神演義》中寫紂王「外亂朝綱,內寵妲己,敢於直言批評國君的人被剖心,為國盡忠的人遭炮烙,將姬昌囚禁羑里。使微子被迫出走,吃宮人的肉,同妲己一起,不分晝夜公開宣淫。」已經是人神共憤、罄竹難書的千古罪人了。
有時候,我們不可能抵達歷史的真相。
紂王為何在紂王七年忽然變壞?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?
提起紂王,人們往往把他和「暴君」的形象聯繫在一起。歷史往往充滿了為人不知的真相,這些真相在時光深處變得模糊不清、撲朔迷離。
歷史上真實的紂王並非「內行不道、外肆征伐」的暴君,相反地,他雄才大略,開疆拓土,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有重要貢獻,不過「成者王侯敗者寇」,紂王的暴君形象都是後人為抬高周朝而不斷累積上去的。「商紂王是個很有本事,能文能武的人。他經營東南,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,在歷史上是有功的。紂王是很有才幹的。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,不要聽。」這個評價其實不無道理。
商紂王本名子受德,帝號辛王,他在世時,並無紂王的稱號。周滅商後,歷史給他強加了這個謚號。何為紂?「殘忍狷義曰紂」「賤仁多累曰紂」「殘義損善曰紂」。《漢書·古今人表》中更是將他列為「下下品」。然而正如《論語》中子貢所說的「紂之不善,不如是之甚也。是以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」紂王並沒有傳說中那樣殘暴不仁,不過是因君子鄙視壞人,所以天下不好的事情都集中到他身上罷了。
《史記·殷本記》中寫紂王「資辨捷疾,聞見甚敏,材力過人,手格猛獸。」有「倒曳九牛之威,具撫梁易柱之力」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中也說他「長巨姣美,天下之傑也;筋力超勁,百人之敵也。」他在即位後,並沒有傳說中那樣花天酒地,沉迷於享樂,而是勇於開疆拓土,力行改革。
早在紂王父親帝乙在位時,居住在江淮一帶的夷人就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,屢次侵擾,帝乙雖多次用兵,也沒有徹底解決。帝辛繼位後,即厲兵秣馬,用兵東夷,並多次親征,身先士卒,勇猛無比,最終消滅了東夷,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郭沫若因此說道:「像商紂王這個人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。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,便是經營東南,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殺了。這件事,在我看來,比較周人的翦滅殷室,對我們民族的貢獻更偉大。」除了經營東南,為統一中國做奠基的功績外。商紂王還實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,例如他反對神權、解放奴隸、改革舊俗、重視人才等都是不可抹殺的歷史功績。
然而,不論史書典籍還是文學作品,都將紂王描寫成一個貪酒好色、橫徵暴斂的暴君形象。人們對他「剖孕婦而觀其化」、「殺比干而觀其心」、「以酒為池,懸肉為林,男女裸戲,長夜狂飲」的暴行深惡痛絕。崔述在《尚考信錄》中將紂王的罪行歸納為五條:一是聽婦言,二是荒酒,三是怠祀,四是斥貴戚老成,五是收用憸邪小人。聽女人話,酗酒,不重視祭祀活動,不重用親戚,這些罪狀看起來很難和暴君形象相掛鉤。
實際上,周武王征討紂王前所列出的罪狀也很含糊,不足以說他是暴君,何況以當時的歷史環境看,紂王的大部分過失都是當時奴隸主階級所共有的問題,不但為紂王所獨有。「作為一個大奴隸主貴族,就具有荒淫、殘忍的特點,這是古今中外一切奴隸主階級的共性,殷紂王又何能例外。」
為了抬高周武王的聖君典範形象,商紂王的罪狀也一路累積起來,根據顧頡剛先生在《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》一文中的考證,商紂王的罪狀共有70條,在每個朝代不斷累增,《尚書》中紂的罪名有六條,其中最大的罪名是酗酒,春秋時期,《論語》中有「微子去之」、「箕子為之奴」、「比干諫而死」三項罪名,戰國時,罪名驟然增加很多,共有二十七條,西漢時,新增了二十二條,到了後來,紂王的罪行就蔚為可觀,充類至盡了。
在宋元以後的文學作品中,紂王的暴君形象就基本定型了。《武王伐紂平話》 、《列國志傳》、《封神演義》中文學作品中紂王因失德而失天下的暴君形象基本一致,《封神演義》中寫紂王「外亂朝綱,內寵妲己,敢於直言批評國君的人被剖心,為國盡忠的人遭炮烙,將姬昌囚禁羑里。使微子被迫出走,吃宮人的肉,同妲己一起,不分晝夜公開宣淫。」已經是人神共憤、罄竹難書的千古罪人了。
有時候,我們不可能抵達歷史的真相。